- By test - In 赛事生活攻略
陈若琳职业生涯最艰难一战:伦敦奥运会强势逆转夺冠的幕后故事
但真正的冠军从不让悬念停留太久。最后一跳,她像一支离弦般刺入水面,裁判齐刷刷给出86.40的高分。422.30的总分,领先亚军55分的巨大优势,让解说员激动得破了音:"这就是统治级的表现!"
钢铁是这样炼成的,
南通市儿童体校的老教练至今记得,1999年那个闷热的下午。7岁的陈若琳在完成翻腾动作时与队友相撞,右肘关节当场脱臼。医生建议静养三个月,小姑娘却咬着毛巾,让教练用土法子当场复位。第二天,她吊着绷带出现在训练场,坚持用左手做陆地训练。
进入国家队后,她的训练日记让新队员看得头皮发麻:每天陆上训练200次起跳,水上训练直到手指起皱发白。教练任少芬红着眼睛说:"有次她高烧39度,还在反复修改入水角度。"
与心魔的拉锯战,
发育期是女子跳台选手的噩梦。陈若琳的食谱严格得令人心酸:早餐半个苹果,午餐几片青菜,晚餐只有蛋白粉。有次训练中晕倒,队医发现她的血糖值低得吓人。更煎熬的是心理关,这个自称"站在10米台会腿软"的姑娘,每次赛前都要做半小时心理建设。
2015年遭遇低谷时,周继红领队当众的批评像盆冷水浇下。"那段时间,我每天都是最后一个离开泳池的。"陈若琳后来回忆,"有次累到在更衣室睡着,梦里都在数动作节奏。"
永不褪色的冠军心,
喀山世锦赛的技术代表余俭做过统计:陈若琳比赛时的平均心率始终保持在110次/分,这种稳定性在跳水界堪称奇迹。更可怕的是她的续航能力,从2007年到2015年,无论搭档如何更换,她就像定海神针般保持着双人跳55场全胜纪录。
现在转型教练的她,正在把这份执着传递给新一代。全红婵等小队员都说:"琳姐示范动作时,连头发丝都透着认真。"那些年控制体重留下的胃病,训练累积的旧伤,都化作了教学时的生动案例。
从南通体校的水泥跳台到奥运冠军领奖台,陈若琳用20年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体育精神。就像她常说的:"完美不存在,但追求完美的过程,会让普通变得非凡。"当聚光灯熄灭后,真正闪耀的永远是那些无人喝彩时的坚持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